0%

說來尷尬,包含我自己在內,年輕人創業,常常會擔心「要是爆紅怎麼辦」。

創辦了線上商品交易平台,上線前興奮地擔心:要是第一個星期就把東西賣完了怎麼辦?要想辦法補貨欸!要是太多人上架商品怎麼辦?倉庫不夠大欸!

為了解決台灣農夫受到盤商剝削的問題,創辦了產地直送的網路平台,上線前興奮地擔心:要是太多家庭來註冊怎麼辦?物流方面的問題不知道怎麼快速擴充欸!

鼓起勇氣開始拍影片、或者寫文章、或者錄 podcast,發佈前擔心,要是我紅了怎麼辦?會不會影響到工作?會不會很沒隱私?

現實是,產品上線半年,幾乎一張訂單都沒有。

即便全力宣傳、喊破喉嚨,都連一點點關注都得不到。

即便費盡心力想辦法,都連預期成果的一點點都達不到。

這些其實沒關係,反正上線之後就會知道了。

比較糟糕的是,很多團隊會為此拖延上線時間:想著要再把程式寫好一點、再把物流弄完整一點、再把品牌形象做成熟一點。就怕爆紅之後會處理不來。

多花了大半年的時間與金錢去預防爆紅的問題。但是結局並不會因此改變。

所以不要花太多時間擔心爆紅,早點上線比較好。

新產品、服務上線之前,總是會有很多期待跟想法。

唯一可以確定的是,上線之後,絕對會跟一開始想像的不一樣。

這個出乎意料的程度非常驚人,在方方面面都跟想像的不一樣。

偏離預期的程度已經離譜到,讓人不禁會去思考,怎麼會錯得這麼離譜?怎麼會誤會到這個地步?

市場的現實會迎頭重擊每個創辦人,讓人被迫要重新認識自己一次。

這些年跟不同新創團隊合作,無一例外的一開始都是這個樣子。

大家都以為可以教育市場,結果都會先被市場狠狠教訓一頓。

所以不妨換個想法,從一開始就認定,所有的假設都只是想像,上線之後可能通通都是錯的。

與其花上大半年開發之後才上線,然後發現自己搞錯了,不如儘早面對現實,儘早跟市場互動。

所以今天就讓產品上線吧。或者一兩週內上線,最長不要超過一兩個月。

在這有限的時間內做出一個最簡單的版本,然後上線開始推銷!

早點看清自己誤會哪些地方,然後早點開始反省跟調整,是比較合理的策略。

不論想做的新產品/服務是什麼,它都必須要比現有的解決方案,好非常多才行。

如果只是好一點點的話,用戶是不會買單的。畢竟轉換需要成本,大家會寧可用已經習慣的。

如果要做的東西只比現存方案好一點點,心想「試試看,推推看,也許可以吸引到大家改用我的產品」,那就誤會大了。

可以先針對比較小眾的目標市場,但是推出來的東西要「屌打」對手、「遠勝」對手才行。

如果研發產品的過程中,總覺得有點沒想清楚、越做跟對手越像,感覺東西有點平庸的話,不如想清楚一點、多下一點決心:直接做一個需要多花數倍心力,但是「海放」現有方案的東西吧!

有一個規劃產品規格、決定產品方向的好方法。

據說 Amazon 內部開發產品的時候,在指派工程師開發之前,會先寫「產品發表會的新聞稿」。

在寫宣傳稿的同時,會希望把產品描述的吸引人、貼近用戶,並且先省略技術細節。

該寫給誰看?什麼產品功能才是重點、需要好好描述?該怎麼寫得簡潔有力?

這些都可以幫助從市場角度出發去思考,而不是從技術角度出發去思考。

同樣的道理,在做 side projects 的時候,可以先寫「產品上線廣宣文案」。

也就是專案做好之後,會在 FB 或是 PTT 之類的地方,貼文章跟親朋好友介紹、跟網友們介紹的那種貼文。

介紹文章寫完之後,通常思緒跟目標也會清楚許多。

我自己在做專案、開發新功能的時候,會大量使用這個方法,是一個簡單好用的產品管理技巧。

乍聽之下違反直覺,這就是創業弔詭的地方。

不要做那種你跟別人聊過之後,大家都說「聽起來還不錯」的點子。

這種點子就是沒人在乎的點子,沒有解決任何人的問題。

做那種大家聽了都皺眉頭的點子。大家聽了都覺得有點困惑、大家都覺得是在浪費時間的點子。

這種點子通常會有非常少數人聽了眼睛為之一亮。他們不會說「聽起來還不錯」,他們會說「真的假的?這個我需要欸!」

每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,解決問題時只能有兩種方式。

一種是先讓多數人覺得稍微滿意,再努力提升大家的滿意度。

一種是先讓少數人非常滿意,再努力提升總使用人數。

差別在於,滿意度幾乎不可能量化,但使用人數很容易量化。

選擇前者,很難做出什麼好產品。

選擇後者,先從解決極少數人的真正問題開始,然後從那裡往下走。

創業者的任務是逃避風險,不是擁抱風險。

做訪談、問卷、研究調查、測試價格,是為了逃避風險。

分階段上線服務、先推出小眾市場產品,是為了逃避風險。

不急著追求規模化、不輕易撒錢買廣告,是為了逃避風險。

親自進行業務銷售、親身取得一線的顧客回饋,是為了逃避風險。

把錢花在刀口上、先借錢避免周轉不靈,是為了逃避風險。

做生意不是賭博,每件事都應該追求最小風險。

執行妥當的話,很多事在外人看起來風險很高,其實對創業者自己來說,並不覺得有什麼風險。

如果做決策的時候,有一種恐懼感,好像一翻兩瞪眼,成功就繼續,失敗就結束,那就變成在賭博了,要盡全力避免這種情況。

新商品、新功能上線之前,可以先預想兩種 KPI 數字:一個樂觀數字,一個悲觀數字。

然後,把悲觀的那個數字再除以十。通常連這個數字都達不到。

耗盡心力設計的超優質商品,估計一個月會賣掉幾份呢?上看一千份,最少也有二十份嗎?結果過完整個月,連兩份都賣不掉。

開發了一款全新的超棒軟體,估計會有多少人來註冊呢?上看一萬人,最少也有一千個使用者嗎?結果耗盡心力去推銷,連一百個使用者都找不到。

對於親手創造的事物,無可避免會有一種自戀跟不切實際,這沒什麼關係。

但是,這種自戀跟不切實際,如果讓人看不清楚方向、不願面對現實,那就糟糕了。

現實就是東西不夠好、功能不夠好,或者業務銷售的力道遠遠不夠、只待在舒適圈是賣不掉東西的。

需要面對現實、做出相應的檢討與改變,才有可能繼續往前進。

為了給自己當頭棒喝,不要在事後藉口一大堆,我習慣先憑直覺,隨便訂個無壓力的 KPI。

然後,再把數字除以十。就是這個數字。

上線之後,連這都做不到的話,就沒有理由了,只能好好反省。

壞的策略,會讓看到的人心想:真的是出一張嘴而已,怎麼不自己下來執行看看?
好的策略,會讓看到的人心想:好想趕快執行看看!很好奇結果會是怎樣!

壞的策略,會畫大餅,把聽眾當成三歲小孩,會給出不切實際的解決方案,把市場當成三歲小孩。
好的策略,會願景宏大,但是步驟老實,把任務分成很多個可行的小階段,每個小階段都會有階段性成果可供確認。

壞的策略,讓人覺得,根本沒投入成本研究調查,就隨意設計出規劃。
好的策略,讓人覺得,已經投入相當心力、已經過深入訪談與分析,規劃本身看起來就很高成本。

壞的策略,發想內容全憑想像,天馬行空,不著邊際。
好的策略,發想內容有憑有據,在論述上甚至毋庸置疑,看到的人都很清楚,就是這個方向。

壞的策略,將帥無能,累死三軍。
好的策略,規劃者已經是、也將會是花最多心力的人。

一般來說,點子沒有好壞之分。

但是在沒有錢的情況下,點子的好壞就很明顯了。能夠先不花成本地做一個初版產品的點子,才是好點子。能夠分成很多階段來做的點子,就更好了。

所以在沒有錢的時候,如果想要做太空飛行公司,除了真的打造出一台原型機之外,沒有其他驗證辦法。這種創業點子,就不是好點子。

還好大部份的點子跟火箭科學沒有關係,其實都存在一個相對省錢的簡單版本,可以先推出驗證。

比方說電商平台,或者線上拍賣平台,需要在一上線就撒下大量廣告費,接觸買方與賣方,否則無法營運和驗證。看似很難簡化,但還是可以先從針對某種小眾市場開始。Amazon 公司一開始也就只有賣書。

比方說共享經濟平台,不論是主打叫車、外送、住宿,同樣需要在一上線就撒錢,接觸供給與需求雙方。看似很難簡化,但 Airbnb 的幾個創辦人,一開始也就只是拿家裡的空床,上網貼文租給網友而已。

在我合作過的國內外新創團隊之中,優秀的團隊總是在評估新點子的同時,思考是否能夠分成幾個階段來驗證。這讓團隊大幅省下時間、金錢,少走冤枉路。

創業的過程,有一個很簡單的模型可以參考。

首先有個想法,接著先實作出一個簡單的版本,拿這個版本到市場上推廣、驗證,也就是看看大家的反應、有沒有顧客買單。

根據市場的反應、新發現的事情,回頭改進原本的想法,甚至是換個方式重做一遍,接著再拿這個新版本到市場上推廣、驗證,然後根據新學到的教訓,再回頭調整或是深化原本的想法。

在成功得到市場認同之前,這個循環的次數通常很多,花在反省的時間會相當長。會覺得簡直在一直推倒重做的感覺。

創業的過程就是保持耐心、一直不斷地循環這個過程。

在過程中感覺到想法越來越好、越來越踏實、越來越可行,那就是走在正確的方向上。

在過程中越來越確定想法很糟糕,越來越確定不可行,最後很有把握地放棄,也是很好的學習。可以不留遺憾地回去上班。

很多缺乏經驗的團隊,在創業的過程中,完全沒有驗證的習慣。從一開始就把點子想得很巨大,把市場想得很巨大,一股腦投入大量時間心力在實作上。

無一例外的,最終會虛耗大量時間、大量金錢。要避免變成這樣。